一件“四川造”重装设备的全球之旅

信息来源:物流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17 16:51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6日清晨,四川德阳科新机电厂区内,两台银灰色巨型设备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随着多轴液压平板车的缓缓启动,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运输壮举正式拉开帷幕。这两台设备是科新机电为俄罗斯西布尔天然气石化项目制造的主水气包与冷凝液分离器,装车高度达8.5米(超高),宽度达7.2米(超宽),单台重量达88吨,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设备将服务于俄罗斯远东天然气开采,此次运输标志着中俄迄今最大化工合资项目(总投资110亿美元)取得关键进展,将为“一带一路”大型工业项目提供可复制的跨境协作模式。

“各部门注意,设备已平稳上路!”现场总指挥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遍整个运输车队。这支由8辆特种车辆、32名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将经过270公里的四川大件公路南下至乐山大件码头,两台设备将再经长江水道转海运,预计120天后抵达俄罗斯项目基地。这场“巨无霸”的万里征程,看似是设备的物理转移,实则是四川重装产业链与现代物流产业链协同实力的集中展现——如此庞然大物如何在群山环绕的四川诞生,又如何跨越山海抵达异国他乡?其背后暗藏着从制造到运输的全链条密码。

重装产业链:四川制造的硬实力

科新机电此次“重装出海”的设备,正是四川数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晶,“四川造”正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输出”。支撑这一转变的,是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协同,“链主企业牵头+配套企业协同”的模式,让“四川造”具备了承接国际高端项目的硬实力。

四川作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着力推进“双核一带两翼”产业布局,形成德阳-成都-资阳-自贡-宜宾的装备制造产业带,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万亿元。“重装之都”德阳2024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现有工业大类39个,聚集了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链主”企业及超1600家规上企业,发电设备年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量全国第一,承担着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制造重任,迄今东方电机发电设备累计产量突破7亿千瓦,形成“国内每4度电就有1度电由‘四川造’发出”的产业奇观。正是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基底给了“四川造”勇于深度参与高端装备制造国际竞争的信心与底气。

此次中俄合作的西布尔项目是国际能源领域的重要工程,其核心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要求极为严苛,如何确保材料性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使用要求成为一大难题。科新机电在制造中优化了热处理工艺,创新性地应用智能化焊接技术,显著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确保了设备在低温、高压等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并建立了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和检测等全流程的超限大件设备操作规范和制造体系。充分验证了“四川造”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提升了“四川造”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大件运输保障体系:从车间到港口的无缝衔接

制造端的实力需要运输端的支撑,从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到此次出口俄罗斯的大型石化设备,这些“大块头”的运输离不开物流“特种兵”——大件运输的护航。面对“蜀道难”的地理约束,四川以“硬件筑基+软件赋能”破局。

“硬件”层面。四川于1987年建成全国首条大件公路,2010年实施千吨级加固改造,又于2016年建成大件公路成都外绕线,解决了过境成都中心城区的问题,大件公路的进化史也折射出四川大件物流的升级之路。目前,四川省大件运输通道由大件公路、乐山大件码头及岷江航道三部分组成。其中,公路段自德阳东方电气集团起,经成都、眉山至乐山大件码头,里程270公里,设计单体荷载能力1000吨,航道段自乐山港起,经岷江至重庆果园港,水路里程592公里。有效解决了四川重装设备“运得走”的难题。运输的关键在于通畅和高效,聚焦这一问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大件公路空路障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采用“集中整治+长效保畅”的方式对线路中影响大件运输通行的信号灯、电子眼、标志牌、隔离带等200余处空路障进行了专项排查整治,并持续深化大件公路空路障专项整治成效,形成各级保通保畅工作专班,加大常态化巡查力度,严格审批新设置的大件公路附属设施设备,杜绝新的空路障产生,基本实现企业“车不停、人不动”的大件运输通行保障目标,大件公路通行效率提升30%,确保大件设备“运得畅”。

“软件”层面。四川出台了《四川省大件运输“一件事”实施方案》,将多部门负责的超限运输许可、特型机动车临时行驶车号牌核发及特殊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等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通过线上“一网式”、线下“一站式”为大件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在审批方面,为重点企业和项目提供定制化、预约制审批服务,省政务中心交通窗口开辟了“绿色通道”,审批人员指导填报,提供“一件一策”式优质许可服务,本次运输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事项审批。为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今年4月四川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大件运输营商环境十六条措施》,从五大方面着力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大件运输服务体系。

此次运输采用“公水联运”方案,公路段需穿越桥梁隧道、车流密集区,时速最低时只有5km/h。为保障运输安全顺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派出专班人员现场协调,督促承运企业组建包含排障车、协调车、监护车、机修车的保障车队,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运输方案,协调交警派出护航车队,共同保障运输车顺利通过复杂路段。此次运输全程约16个单位保驾护航,在高温天气中历时两天完成270公里公路运输,顺利运抵乐山大件码头,实现“零延误、零损伤”的精准对接。

双通道战略:构建大件物流新生态的破局之道

四川重装产业的持续升级对运输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破解现有通道唯一性瓶颈,四川以系统思维推进两大工程,着力构建“黄金通道升级+第二通道拓展”的物流新生态。

黄金通道升级聚焦“运得好”。政策支持方面,多部门协同联动,紧扣大件运输“一件事”改革及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协调保障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确保惠企政策快速落地。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完善大件公路规划养护标准,统筹岷江航道疏浚及船闸维护,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水陆联调机制,探索枯水期定期排水措施,构建智慧化调度系统和“电子航道图”系统,实现大件船舶通航安全和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优化方面,探索“物流管家”和“白名单+绿色通道”服务,对诚信企业设紧急响应机制,提升审批效率;设置运输协调专员汇总形成“重装运输日历”,构建养护运输一体化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治理,提升通行保障服务水平,强化协调能力;整合公水及码头资源,开展全链条多式联运,搭建全程可视可回溯信息平台,完善交通管控与信息发布,健全信息服务。多措并举实现从审批到运输的全流程优化。

第二通道拓展着力“破瓶颈”。大件运输“第二通道”,即自贡至泸州港公路,这条全长123.25公里、总投资65.4亿元的一级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4车道中自贡至泸州半幅可承载1000吨级大件荷载。其建成后将成为川南首条千吨级大件运输通道,按年货运量1000万吨测算,每年可节省成本近2亿元,可破解困扰本地重装企业多年的“下水难”问题。

“四川造”设备在俄罗斯远东项目基地组装投产,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台装备的运输旅程,更是四川以系统和开放的思维突破地理限制、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创新实践。从“造得出”到“运得走”再到“运得好”,将现代物流深度嵌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正是“四川造”在全球市场中开辟独特路径的核心密码。(物流中心)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