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后协同 全链条渗透 激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池春水”

信息来源:泸州市交通运输局 发布日期:2024-01-08 09:40 浏览次数:

近年来,泸州市交通运输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创造性落实部、厅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以全生命周期理念,聚焦前中后协同发力,推动全链条创新应用落地,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前端抓科技规划,厚植创新引领土壤

一是争取纳入全市规划。将智慧交通以专项工作纳入市政府科技创新系列规划,并作为专项考核指标,对交通科技创新给予同等政策扶持、资金奖励、项目布局。交通作为重要板块与华为、蜀道、港投等大集团开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动能。二是专章写入行业规划。成立智慧交通规划发展领导小组,组建7大智慧交通专班,在编制综合规划时专章布局科技创新板块,在招商引资、政企合作中注重遴选科技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在服务建设上注重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三是注重项目前期规划。与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省公路院等科研院所深化项目科技创新合作,针对泸州山水环绕、古叙山区高山峡谷等特点,在前期勘察设计时注重以创新突破建设难题、引领科技攻关,破解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险峻、质量安全风险高等难题,有力保障了一批交通重大项目的顺利落地。

二、聚焦中端抓工程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铺好科技创新之建成泸州交通建设项目平台(一期),16个重点公路水运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精准开展项目投资、工程变更等管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全过程实时跟踪。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项目建设中,积极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智慧铺路等智能建造新技术,有力提升了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助力泸州打通出川公路大通道27条(高速公路8条、国省干线19条),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架好科技创新之全市规划建设长江过江通道20座、建成12座,渡改桥49座、建成39座,众多桥梁应用国内甚至世界领先桥梁建设技术创新,神臂城长江大桥、古金高速水落河大桥等在国内首次采用自适应地形无底双壁钢围堰、C80高韧性低收缩纤维混凝土等新技术新材料,赤水河红军大桥等超级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承办全国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交通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引进5家龙头企业交流合作,规划建设四川桥梁文化博物馆,泸州市渡改桥攻坚建设指挥部获桥梁建设特殊贡献奖三是行好科技创新之打造现代化数字水运,加快长江干线智慧航道建设,支持泸州港5G智慧港口建设,利用5G、智能物联网、数据仓库等技术,开发数字孪生应用可视化服务平台、件散杂货生产业务等系统,推动作业区全流程智能化运行,提高港口综合生产作业效率30%以上,科技赋能提升了港口运行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聚焦后端抓行业治理,加大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围绕执法监管转化应用。依靠科技推广非现场执法,系统规划建设23个不停车超限检测点,建成泰安长江大桥、S213江门镇等4个不停车检测系统,现已进入调试测试阶段,春节前投入使用,其余19个不停车检测系统正在加快建设。二是围绕安全监管转化应用。建成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二期),设立信息保障大队,指挥中心与企业联网联动,4517两客一危和公交车辆主动安防系统、15个客渡运码头和核载10人以上船舶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开发公路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运用无缝隙气象预报前沿技术,对在建项目驻地、桥梁隧道、地灾隐患和冰雪灾害路段提供精准气象服务。三是围绕质量监管转化应用。建立普通公路桥隧群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桥隧结构质量状况数字化动态监测预警,33座普通公路桥梁隧道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应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开展隧道顶部和腰部形变监测,提升隧道运营维护精度。

下一步,泸州交通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市州好经验好做法,思想上再重视、措施上再加力、机制上再完善,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取得更大成效,为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更多泸州力量。

一是服务技术攻关。在古蔺、叙永等高山高海拔地区项目建设中,鼓励企业开展工程技术攻关,结合地形地貌特点探索应用隧道、桥梁无人化施工创新技术应用,从本质上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二是强化治理应用。在治超非现场执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配套执法路径及程序,加快形成一批高标建设、管理规范、作用明显的基层不停车检测站点,努力为全省创造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的泸州经验。加快推进数字打非,健全与交警、高交联动响应机制。三是挖掘数据价值。加快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集成,注重路网交通流量整理分析,通过人流物流分析经济循环流向,为工业、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及公众优质出行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