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最美人文景观大道背后的传奇故事(中)

信息来源:厅离退休处 发布日期:2025-03-24 10:54 浏览次数:

编前语:

本文作者李任杰,今年已经89岁高龄,是原四川省交通厅退休老干部,一生从事公路建设与管理工作,前期参与了川藏公路建设,后期更是主导了川藏公路关键“咽喉”——二郎山隧道的论证与勘察设计。值“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李任杰老先生根据手头保存的档案资料和亲身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更为行业留下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从业感悟。

05

修建二郎山隧道、谋划川藏公路整治总体方略背后的故事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誓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

这是70多年前的1951年,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受命到二郎山慰问筑路部队时创作的歌曲《歌唱二郎山》。这首歌,道出了二郎山的雄伟艰险和十八军筑路官兵钢铁般的意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二郎山筑路英雄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故事、凝聚的“二郎山精神”,是我们当时修建二郎山隧道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

(一)修建二郎山隧道实质上是一场向二郎山自然禁区的宣战

二郎山位于著名的横断山脉龙门山北东向,鲜水河北面向和川滇南北向,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及鲜水河构造带三大构造带共同组成“Y”字形构造的三叉交汇部位的北东侧,断裂构造发育,岩体破碎,隧道要穿过11条断层,加之地应力高达54兆帕,世界罕见。高地应力对硬质围岩将产生岩爆,对软质岩则产生大变形,对建设隧道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而且二郎山地区地震烈度高,地下水富集,涌水量大且多为高承压水,勘探钻孔承压水水头高达115.4米……在如此复杂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一度把二郎山视为“禁区”。

然而,人们不能完全改变自然,只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勘察设计为龙头,组织地质、水文、地震、气象等多学科、多门类有机配合协同作战,才能揭开二郎山地宫迷雾,作出顺应自然规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方案。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方面我们已有过惨痛的教训。

(二)一个“钱”字阻挡了宣战进程

纵观古今中外用兵之道,无一不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何况向二郎山隧道自然“禁区”的宣战,是一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的重大工程,没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何谈宣战?

虽然交通部和总后勤部批准的二郎山隧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资金由国防公路建设费安排,但落实起来困难很大。没有资金来源,迫使勘察设计等工作无法开展,停滞达一年多之久,引来各方面的强烈反响。

(三)甘孜藏族自治州“将临城下”逼战

1993年2月5日,正是春节和藏历年期间,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交通座谈会”,搬到远隔千里的四川省交通厅招待所召开。甘孜州“四大班子”及军分区的主要领导参加,特邀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时任中央顾问委员、曾任四川藏区首任主席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的藏族老红军天宝到会并讲话。

四川省交通厅正副厅长和计划、基建、财务处长到会。正在省委开会的副省长蒲海清,请假到会看望天宝并听取意见。

座谈会规格之高、阵势之大,前所未有。

天宝首先和蔼可亲地向到会同志拜年,然后讲了西藏、甘孜州藏区社会发展历史和战略地位。接着,他话锋直转,发出疑问:川藏公路是西藏、甘孜州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的生命线,通车几十年一直未得到彻底改善整治。现在修建二郎山隧道,听说拿不出钱来开展地质钻探工作,我很想不通!希望四川交通部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

甘孜州委一位领导补充发言说:去年交通部投资,武警交通总队施工的二郎山公路前雕桥至龙胆溪20多公里改建工程,为保证施工不受干扰,省政府特批准封闭施工一年完成。但到现在两年多了,不但没有完成,反而越改越烂。甘孜州车辆绕道泸定—石棉—雅安150多公里,增加运费3000多万元,给甘孜州本来入不敷出的财政雪上加霜,要求尽快解决。

副省长蒲海清最后发言说,天宝老领导的诚恳呼吁,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他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重申:本届政府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办好修通二郎山隧道和川藏公路四川段整治这两件大事,“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北京的支持;也希望德高望重的天宝老领导向北京呼吁”。

会后,四川省交通厅将这次座谈会的情况向交通部作了书面汇报。

(四)煞费苦心争取上级解决资金问题

趁交通部召开1994年全国交通计划会议之机,四川省交通厅厅长郭洪喜和主管副厅长作为正式代表,在会上争取要求将二郎山隧道项目增补上“八五”计划,以解决投资问题,并安排计划、基建、财务处三位处长,列席会议打“外围”,向有关司的负责同志汇报反映,取得理解支持。

我曾找交通部公路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表达了我们面临的压力和处境。他们都表示理解、同情,但要把二郎山隧道增补上“八五”计划很困难。他们给我出“点子”,说二郎山隧道项目属国防经费开支,可以向总后汇报争取。

我持交通部介绍信,找到总后勤部,受到一位上校军官热情接待,听了汇报,他也表示同情。但是国防项目是国家计委安排的,而且总量数额小,缺口大,他们也无能为力,还是请省里想办法解决。

看来,靠跑北京要资金这条路走不通了,而省里财政又十分困难。出路何在?这是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四川省交通厅领导面前十分棘手的难题。

对我这个与二郎山、川藏公路结下不解之缘、给领导当参谋的基建处处长来说,更是殚精竭虑、日思夜想、苦苦求索。终于,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设坛台,借东风”的故事中,我找到了灵感。

(五)顶风冒险,借养路费启动地质勘察工作

可是,把养路费用于基本建设,是违反中央禁令的。党中央、国务院早在1952年就明确指示:“养路费是国家出台用于养路的专项事业资金。按照以路养路原则……养路费实行专款专用,使用范围必须用于公路保养维修工作。要严格控制使用范围,超越使用范围者,应按违反财政纪律论处。”

事先,我也曾征求主管养路费收支的四川省公路局有关领导的意见,都劝我不要顶这个风、冒这个险,而且借的数额巨大,“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别人不理解,人言可畏,如果有人告你知法犯法,您有口难辩啊!”

然而,我认为事情已经走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了,舍此别无出路。因此,义无反顾地向四川省交通厅党组写出措辞严谨的签报。建议:

1、暂借养路费1000万元,启动勘察设计工作,待有资金来源时,即行连本带利如数归垫。

为防患未然,严格掌控,将由省重点公路建设指挥部主管的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移交省公路局主管。专列账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开支计划由省公路局送厅基建处审核,厅领导批准。

2、建议我厅邀请交通部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增加实感。

厅领导敢于担当,1994年5月10日,主管副厅长主持专门会议,省公路局、重点公路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厅计划处、基建处、财务处各处处长,以及雅安、甘孜州交通局长参加,会议宣布,经厅长办公会研究决定:

①同意李任杰处长提出的暂借养路费1000万元,启动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前期工作的意见。

从即日起,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由重点指挥部移交省公路局主管。专列账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开支计划按李任杰处长提出的意见办理。

②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责成李任杰处长和省公路局李祖玉副局长组织实施。

③邀请交通部现场考察,请李任杰处长联系落实。

(六)交通部派考察团深入实地考察

1994年5月18日上午,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交通部公路管理司设计处王玉处长电话通知:她受李居昌副部长的委托,将带领部公路规划院、部一公院、武警交通部队等部门的专家14人来川,主要考察反映强烈的二郎山前雕桥公路改造问题和二郎山隧道等问题。时间安排很紧,共5天,请你厅协助安排。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省厅领导十分重视,责成我负责组织接待工作,全程陪同,并做好汇报工作。

18日下午考察团抵蓉,厅领导组织了“接风”座谈,简单汇报了借养路费启动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二郎山前雕桥至龙胆溪公路改造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请求。

四川方面全程陪同的考察人员,有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公路局副局长李祖玉、总工徐君梅、工程处张晓燕、成都军区后勤军运部负责同志,以及承担施工任务的武警交通成都总队和雅安地区、甘孜州交通局等10余位领导同志。

此次现场考察,从5月19日至23日历时5天,行程1000多公里,十分辛劳。这里不讲过程,仅简述取得的考察成果:

1.找到了二郎山前雕桥至龙胆溪公路改造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须重新设计、施工。

5月19日考察团一行沿川藏公路直奔二郎山前雕桥至龙胆溪段公路改造工地现场。这段公路是二郎山公路病害最多、危险最大的一段,由交通部投资5000万元,部一公院勘察设计,武警交通四川总队施工,批准工期一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封闭施工,实际上在为期两年的施工过程中,不但未改造好,反而诱发了大柏牛、鸳鸯岩、门坎山、龙胆溪、严家坪五处更大的泥石流、滑坡、山体崩裂、路基沉陷等新的病害,几乎全线报废。

在修路前线指挥所,考察团听取了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汇报,看了施工单位录像,王玉处长主持开会,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专家众说纷纭,但没有提出问题要害和解决意见。我们作为陪同人员不便发言,但王玉处长要我发表意见,我只好冒昧直言:

(1)首先,鉴于事态还在发展,为减少损失,建议即行停工,等待处置。

(2)我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勘察设计与施工单位对二郎山自然环境缺乏认识;地质勘察粗糙;设计、施工违背自然规律。比如,据勘察设计单位汇报介绍,对鸳鸯岩,勘察设计阶段判定是古滑坡稳定,设计成高填方路堤,但施工后发现,超出了基底承受能力而导致路基沉陷崩裂。现在却判定是古滑坡复活。

又如大柏牛路段病害最严重,是大滑坡最长的路段,却采取了硬挖硬填,导致山体失稳,填土流失。今天勉强挖填成路基,明早却不见路影。

另外,从施工录像发现,采取放大炮,挖“神仙土”等施工方法,造成了山体垮塌,等等。

(3)建议不能坐而论道,应再返回工地现场,查看周边地形地貌,找出是否可有绕道避让等方案。

于是,考察团重回工地现场。我观察发现河对岸山势地形岩层坚固,没有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可修建一座跨河桥梁到对岸,大柏牛、严江坪、龙胆溪三处,均可过河绕行避让;鸳鸯岩、门坎山没有跨河绕避条件,可因地制宜,采取“少伤、多保”的抗滑桩固基等方法处置。

但是,这些意见仅凭肉眼所及,是否可行,还必须进行深入的地质勘探取得科学证明。

经现场会讨论,一致同意上述意见。随后,部一公院抓紧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实践证明,这些意见顺应了自然规律,不但改造成功,而且为整治川藏公路提供了经验。

2.品尝到了二郎山“梨子的味道”

5月20日,还是月明星稀的凌晨,为避开二郎山行车高峰,考察团起早上路。沿着二郎山盘山公路艰险地翻越到3400米的山顶垭口,没有来过二郎山的同志就感到寒气逼人,呼吸困难。沿着羊肠小道下到高差1000米以下隧道隧址考察后,再翻越到垭口时一位女士感到体力不支,呼吸很困难,脉搏跳动微弱,立即被送往泸定医院,抢救脱险。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修建二郎山隧道的迫切性。

3.讨论了如何整治川藏公路总体方略的问题

5月22日,在回程路上,夜宿雅安蒙顶山四川省交通厅招待所,王玉处长主持座谈会,讨论如何整治川藏公路总体方略问题,供部领导参考。

专家们根据国家批准的“三先三后”整治原则,三级公路标准以及设计、施工规范,提出了整治意见,但都不得要领。

王玉处长又要我发言提出意见。我根据这次二郎山公路整治失败的经验教训和以往众多教训,抛砖引玉,认为面对川藏公路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灾害类型很多很复杂,不能就事论事,要改变设计思维,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方法,确立一个可行的、顺应自然规律的总体设计思路,来指导行动。

总体设计思路的主要论点有:

(1)不照搬“三先三后”的整治原则。

(2)不能机械地执行批准的三级公路标准,要根据不同地形条件,“能高则高,能三则三,能四则四”。

(3)要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线路设计,对自然灾害地段要有多方案比较及选择。

(4)路线设计原则为“少伤多保、避绕、穿洞、排水、重面”12个字。

这些论点可谓是“离经叛道”的奇怪论,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一些专家沉默不语,气氛显得很紧张。王玉处长宣布休息,冷静一下再议。有位专家问我,你这些论点的依据是什么?

复会,我首先讲明了所提论点的依据和印证。从早年参加川藏南线施工,到以后整治川藏公路的众多教训中萌芽,在同属川藏高原的九寨沟环线踏勘方案大辩论中提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证明是可行的。这次二郎山公路改造失败和我提出跨河绕避的经验,更能说明问题。这些依据故事,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得到了王玉处长首肯。

5月23日,现场考察结束返蓉,考察团与省交通厅交换考察意见,厅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王玉处长代表考察团首先发言说:通过这次考察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见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对二郎山、川藏公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触。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有了发言权。并将认真梳理,写成考察报告,向部领导汇报。

她首先肯定了四川省交通厅敢于担当,在没有资金来源开展二郎山隧道勘察设计的紧急时刻,借养路费启动勘察设计工作,是一项重大举措。

她表示:反响最强烈的二郎山公路前龙段整治改造失败问题,在考察现场达成共识,重新勘察设计施工。已安排部一公院尽快开展地质勘探,拿出变更设计方案,请省交通厅把关审查。

看了二郎山,品尝到了“梨子的味道”,一致认识到修建二郎山隧道的紧迫性。同意四川省交通厅加快勘察设计前期工作的部署意见。

川藏公路(南线)整治方略问题,“李任杰大师兄提出的总体设计思路很有参考价值。请他撰写成论文,三天交卷,作为考察报告附件,供部领导决策参考。”

我日夜赶工,按时写出《关于川藏公路整治工程总体设计思路问题》的论文交卷。五千多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认识川藏公路固有特点,是确立总体设计思路的前提;二、总体思路的主要论点;三、总体设计思路的提出和印证;四、对川藏公路整治、改造、提高、实施步序和施工组织意见。全文呈送部、省领导参考决策,并在《四川交通报》连载刊登发表。这里将总体设计思路的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国家已批准对川藏公路(南线)进行整治改善,这是继川藏公路建设后的又一德政。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一德政,乃是我辈甚至下一辈公路同行的历史责任。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是成功的关键。然而,确立一个可行的总体设计思路指导行动,则是关键的关键。

关于总体设计思路的主要论点有三:

(1)整治原则:

国家对川藏公路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中提出的“先特、重大型、后中小型,先解决阻车路段后改善提高等‘三先三后’”原则,应该说是一般整治公路病害的成功经验。但面对川藏公路的实际,我们不能照搬执行,必须在详细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分类排序、有取有舍。对一时难以整治的特重大型病害工程先行放缓,精力集中在通过整治、改造、提高全线通过能力的大多数路线,开工一段,成功一段,巩固一段,达到稳住全线的治理目的。

(2)公路技术等级标准:

我们不能机械执行国家批准的全线三级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形条件和交通量采用不同等级标准,即:能高则高(如川藏公路起点段的成雅公路,是川藏、川滇国道主干线共同段,又是川西平原交通枢纽,交通量居全省之冠,地形平坦、开阔,应修成高速公路),其余路段能二则二、能三则三、能四则四(被有的专家俗称为“不三不四”理论)。

(3)路线设计原则:

“少伤、多保、穿洞、躲绕、排水、重面”12个字(有领导称为“十二字方针)。

“少伤”,是少挖或不挖不良地形、地质地段的内边坡,避免为争几寸宽度而伤“元气”失稳,造成山体崩塌。

“多保”,是对特殊地段采取内挡外保。因地制宜设置结构性的旱桥、搭板等措施,达到路基设计宽度。

“穿洞”,是指路线通过高原雪山和岩层破碎的挖方、高边坡地段,宜打隧道通过。

“躲绕”,是对地形、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地段,不能人为强行通过,以免诱发出新的破坏。通过调查,选择周围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跨越、绕避通过。

“排水”,是指疏通公路本身的纵横向排水和疏通危及公路安全的外来排水系统,包括河滩治理和炸除礁石等。

“重面”,是力求把泥结碎石路面改造层次高级沥青或水泥路面,提高通行能力,增加路容美观。

(七)北京送来的“东风”吹动二郎山和川藏高原

1994年6月10日上午,我接到王玉处长电话告知:交通部李居昌副部长对考察团所写的考察报告作了重要批示:

1、同意现场考察重新制定的二郎山前雕桥至龙胆溪公路改造工程方案,由部一公院变更原设计方案,请你厅审定,组织实施。报部备案。

2、二郎山隧道,你厅敢于担当,借养路费启动勘察设计工作,部里将全力以赴支持。指定部一公院葛起华院长挂帅成立二郎山隧道前线勘察设计指挥部,建议四川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配合。

隧道勘察设计合同,由于时间紧迫,同意你厅意见,先签订意向合同,边干边完善,形成正式合同,报部审批。

3、原则同意李任杰同志所写《关于川藏公路治理工程总体设计思路问题》论文。下半年交通部再次组织回访验证。

最难忘的是中南海送来了强劲的东风。

1995年1月3日18时,交通部收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印送的密件,称“此项目是李鹏总理视察四川时确定的,要干。而且列入‘九五’计划已明确”。

总理的重要批示,使我们倍感振奋。总理批示背后,我看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天宝老领导对二郎山隧道关切呼吁的身影,从而更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八)刘锷副部长考察二郎山隧道准备工作暨川藏公路(南线)全线情况

交通部收到李鹏总理对二郎山隧道批示不久,1995年5月17日至24日,交通部主管计划工作的副部长刘锷,带领计划司、公路管理司负责同志等一行,深入二郎山,检查隧道勘察设计情况暨视察川藏公路(南线)全线,探索整治改善之策。

5月17日上午,刘锷一行飞抵成都,受到成都军区司令隗福临及后勤部长王世麟少将等领导的接见。隗福临说:刘锷副部长来川视察二郎山、川藏路,这对提前修建二郎山隧道、整治改善川藏公路打下了良好基础。对这条军事路线的维护,对促进藏区经济,保卫边疆,将起到积极作用。

当日下午,刘锷副部长听取了四川省交通厅领导的简单汇报,在省交通厅领导、计划、基建处长,省公路局、甘孜州、武警交通总队有关领导,以及成都军区后勤军运部长等有关领导陪同下,踏上了川藏高原征程。刘锷副部长叫我与他同车,做向导、咨询。当夜住宿雅安,为次日翻越二郎山做准备工作,受到雅安地区党、政、军领导热烈欢迎。

18日翻越二郎山,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刘子寿(藏)、甘孜州委、人大、州政府、军分区领导赶赴山下迎接。州长阿称(藏)代表甘孜州84万各族人民向刘锷副部长献上洁白吉祥的哈达。

图片

▲刘锷副部长(右七)及考察团人员在二郎山留影。右四为成都军区后勤军运部长甘沛奇,右五为甘孜州长阿称,右六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子寿,左七为甘孜州委书记刘发生。

翻越到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垭口停歇,我向刘锷副部长一行汇报了二郎山隧道隧址和隧道轴线走向,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以保证工程质量为中心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情况。刘副部长听后表示满意。

图片

▲刘锷副部长(左四)听取本文作者李任杰(右一)汇报二郎山隧道隧址、轴线及其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地质勘察设计进展情况。右二为甘孜州委书记刘发生。

考察团当晚住宿甘孜州府康定,州党政军领导为刘锷副部长一行接风。刘锷副部长挥手指挥全场人员高歌当年十八军攻克二郎山公路难关的《歌唱二郎山》,战歌鼓舞士气,群情激昂。

19日,刘锷副部长在康定听取甘孜州党政军领导的汇报。州委书记刘发生首先汇报说:修建二郎山隧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几十年的盼望,现在终于实现了。隧道打通了千百年川藏交通咽喉……给藏区人民带来了第二次解放。甘孜州将全力支持二郎山隧道建设,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刘锷副部长听取汇报后指出:二郎山隧道是从川藏公路整治全线项目中单列出来的单项国家重点工程,已经不是修与不修或早修迟修的问题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高质量地抓紧做好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等准备工作,防止开工后造成的各种困难。

20日至21日,刘锷副部长一行从康定出发,由东峨路、川藏公路南北线共同起始点南行,经雅江、理塘、巴塘至竹巴笼金沙江,考察川藏公路四川段公路,这段公路地处横断山脉东段,地形很复杂,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要翻越高尔寺山、剪子弯山、卡子拉山,海子山等10多座雪山,沿途观察到不少大面积的山体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路过海子山养路道班,刘锷副部长看望道班工人,并通过他们向川藏公路所有养护职工表示问候和感谢。

图片

▲刘锷副部长(前排左三)在海拔4800米的海子山,看望海子山养路道班工人。

21日住宿巴塘。刘锷副部长利用间歇时间,征询我对川藏公路整治意见。我按照1994年5月撰写的《川藏公路整治工程总体设计思路问题》论文,谈了治理意见。刘锷副部长很重视这些意见,叮嘱我,待他考察西藏回京后,送他看看。后来,我遵嘱呈送给他参考,他批示“请计划司研究一下”。后来交通部计划司同志告诉我:计划司全体同志竞相传阅讨论,认为此论文对川藏公路研究很深刻,治理论点独到可行。

22日,我们送刘锷副部长一行到竹巴笼金沙江边,由前来迎接的西藏交通厅领导等陪同,跨过金沙江,开启了对川藏公路西藏段的考察。

长篇连载 未完待续

原文登载中国公路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