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主城区共有巡游出租汽车公司8家,出租汽车1063台,从业人员3000余人。多年来,由于出租汽车行业经营体制不顺,历史积弊较深,行业矛盾突出,集访缠访不断,服务质量不高,群众很不满意,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迫在眉睫。2019年以来,达州按照“依法规范、统筹兼顾、协商自愿、积极稳妥、坚持底线”的原则,遵循“1+2+1”改革思路(一个改革目标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政策延续),稳步推进巡游出租汽车改革。目前,原540名单车经营者自愿协商组建了3家股份制公司,均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了公司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日常管理经理负责的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两权归企”目标,剩余523台出租车中已有250余台有改革意向,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舆情投诉明显减少、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适应百姓需求、符合行业实际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调研,形成方案。为做好改革方案,我们在前期调研上下足功夫。一是调研跨度时间长,从准备改革到方案出台历时2年。二是调研范围广。坚持行业内与行业外相结合,外地情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既掌握全国、全省出租车行业共性问题,又把准达州个性问题;既听取从业人员意见,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呼声。三是征求意见实。多次向行业和社会发放问卷调查表,公开征求改革和行业管理意见100余条,形成了《主城区巡游出租汽车经营体制改革方案》,保证了方案符合实际,科学合理。
(二)问题导向,靶位精准。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行业积弊。针对车辆产权不清的问题,要求将车辆产权归企,让产权明晰;针对车辆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 要求车辆产权和经营权统一到企业;针对单车经营者与原公司矛盾突出、对立情绪浓的问题,允许单车经营者自由流动、自愿选择公司,化解矛盾;针对公司管不住车主、车主管不住驾驶员的问题,要求改革后的公司直接与驾驶员签订合同,直接实施管理。通过改革,较好化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深层次矛盾。
(三)尊重自愿,多项选择。对愿意改革的单车经营者,在必须实现一个改革目标(车辆产权和经营权归企),实行两种经营方式(公司化经营、员工化管理或公司化经营、承包式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其从原公司脱离,自愿协商组建股份制公司。针对有半数车辆从原公司转出的问题,为实现平稳过渡,我们积极争取政府投放了200台出租车给原公司,既保证了原公司不因改革而利益受损,又实现了多年来想投放运力而不能投放的目的。对现阶段不愿意改革的,给予3年过渡期,按现行经营模式不变。愿意改革的有选择,暂时不愿改革的有出路,大大减小了改革阻力。
(四)精心指导,确保落地。一是把好“三个关口”:把好公司章程拟定关。指导公司章程拟定,引导股东正确行权。把好合同起草关。明确发包方、承包方责任义务,将驾驶员服务质量、安全考核逐一量化。把好车辆产权转移关。防止产权假转移,确保产权真正归企。二是推动“三个转变”:推动角色的转变。原单车经营者变成了公司股东,其主动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得到增强。推动习惯的转变。改革前,原单车经营者散漫自由,无序维权成为常态。通过改革引导其增强纪律性,改变既往不良习惯。推动认识的转变。改革前,原单车经营者与管理部门、公司长期对立。改革后,经营者将自身发展和企业、行业健康发展融为一体,目标一致。
(五)强化宣传,舆论引导。面对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众多、法律意识偏低、诉求各不相同、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数十次召开公司及从业人员代表会议,通过交心谈心,宣传改革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印发宣传资料5000份,市级主流媒体宣传20余次,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改革意见,专题研究改革工作,督促部门履职尽责,解决改革实际问题,正是党委、政府重视,确保了达州出租车改革平稳推进。
(二)充分调研是前提。出租行业各方矛盾交织、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阻力极大,没有充分的调研,摸不清实际情况,仓促上马极易陷入被动,引起行业较大的波动。确保改革既符合上级政策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还要让群众接受,加强调研、摸清情况就至为关键。
(三)方案合理是基础。方案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才能寻求改革各方最大公约数。我们的改革正是尊重了群众意愿、提供了多种选项、平衡了各方诉求,才减少改革阻力,保证了改革平稳、顺利、稳定,至今未发生一起集访事件。
(四)精细指导是保障。新设立的股份制公司股东多为原单车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公司股权分散,导致公司管理能力弱。为此,我们与相关部门组成了出租车改革指导组,加强对新设公司的指导,建立起了公司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日常管理经理负责的运行模式,让公司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完善,巩固改革成果,并在各县(市、区)推进,力争尽快完成全市改革目标任务,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