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青春勇往直前 品质代代传承”——厅公路设计院青年优秀设计师成长访谈

访谈嘉宾:青年专家:蒋瑜阳 , 青年专家:李鑫洋 , 青年专家:张衡

访谈时间:2018-11-12 18:11

简介:五月,盛夏初开,是青年人继承优秀品质勇敢出发的挑战时刻,是青年人书写朝气蓬勃开创未来的美好时节。今天,我们邀请到厅公路设计院三位“80后”青年代表,分享他们的设计青春挥洒,分享他们的敢闯敢干奋斗,分享他们的积极向上拼搏。五月,交通担当,青年榜样。

图片直播

文字实录

五月,盛夏初开,是青年人继承优秀品质勇敢出发的挑战时刻,是青年人书写朝气蓬勃开创未来的美好时节。今天,我们邀请到厅公路设计院三位“80后”青年代表,分享他们的设计青春挥洒,分享他们的敢闯敢干奋斗,分享他们的积极向上拼搏。五月,交通担当,青年榜样。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在演播室祝青年朋友们节日快乐,也特别感谢关心四川交通运输行业青年成长的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请到厅公路设计院三位“80后”青年专家做客演播室,分享他们的青春故事。请三位青年朋友跟我们在线网友打声招呼。

  【蒋瑜阳】

  各位网友,大家好,跟在线朋友一起分享学习、工作和成长经历,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和大家一起再努力再奋斗,为四川交通突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鑫洋】

  各位网友,大家好,在青年人的节日里畅谈理想与奋斗,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张衡】

  感谢各位朋友对我们青年人的关心和帮助,接下来我们将更加专注努力,不负大家期望。

  【主持人】

  感谢三位青年朋友,首先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位青年代表的基本情况。

  蒋瑜阳,33岁,厅公路设计院勘察设计四分院地质岩土设计室主任,先后担任四川广安市过境高速公路东环线及渝广高速支线、天府新区新机场快速通道、G544线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等多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曾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四川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次,多次被评为院青年岗位能手。

  李鑫洋,31岁,在厅公路设计院综合规划分院工作,牵头编制完成全省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路网布局规划、专项实施方案、灾后重建规划等25项省级交通规划及战略研究,曾获四川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是厅公路设计院“决胜一刻”项目汇报比赛的冠军,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多次受邀赴中国农行四川分行本部、省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省交通管理学校、凉山州州委党校授课。

  张衡,30岁,在厅公路设计院测绘分院工作,参与组建了设计院首支无人机航测团队,主持完成首次试飞作业,首次倾斜摄影测量和实景模型构建。形成了从外业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的全流程航测生产能力,并带领团队完成了高原适应性作业。
蒋瑜阳: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来回报大家的关心和帮助,竭尽全力在四川交通事业发展征程中干好事业干出成绩。

  【主持人】

  今天访谈我们从青年担当和交通专业开题。据了解,去年“8.8”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你们是全程参与者和经历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时至今年5月12日,距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已有10年了,厅公路设计院不仅在汶川地震抢通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贡献了力量,在这10年间,还主动投身到“4.20”芦山地震、茂县“6.24”叠溪山体滑坡等灾害抢险保通多达16次。这里,请你们三位讲一讲去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中抢通保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等工作经历。

  【蒋瑜阳】

  此次抗震救灾场景仍历历在目。去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成立了应急抢通保通小组投入战斗中。我也从这一天开启了“九寨沟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工作、生活都与川九路的抢通保通、灾后重建有关。我作为第4批应急抢通保通成员,于地震3日后进入灾区。当看到载满老百姓的救援车辆从灾区驶出,而我们却逆向朝灾区挺进,自己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必胜的强烈决心。进入每一个受灾点时,都冒着被飞石砸中的危险,但我们必须要到达受灾点,因为那里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设计院这个团队。我们的任务是对每一个受灾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抢通保通方案,并迅速绘制成设计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灾害点上不时掉落的石块,自己感到危险,也让家人和朋友感到担心。但领导们、老专家们走在前面,坚实而有力。我作为年轻人没有任何理由不跟上,这是一种信念的传承,收集到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实现抢通保通的最后胜利。尽快打通生命线,确保抗震救灾主通道的畅通,这是我们设计院必须完成的任务。最后,道路抢通了,老百姓和抢险队伍都安全了。

  从九寨沟灾区返回后,我没有停歇,又立即投入到了川九路的恢复重建工作之中。部省厅各级领导也都非常重视本条道路的重建工作,大约每隔2-3天,就会有一场方案研讨会,这在我以前接触的项目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将重建方案做得更好一些,汇报方案时更清楚一些,我们项目组成员每天都是晚上10点之后回家,不记得“九寨沟时间”以来还有过周末。其实加班对我们设计院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这个阶段最困难的是怎么才能将社会各界朋友们对于本条道路的各种关心关爱,融入到道路的方案设计中。大家怀着朴实的愿意,希望通往九寨沟的道路修得更宽一点,修得更顺直一点,集思广益有各种想法。但我们项目组必须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科学地评判道路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路线走向等。我们不但要给往来九寨沟旅游的游客一个交代,还得给道路周围自然保护区居住的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动物们一个交代,这里也是它们的家园。我们的重建基本目标是在确保道路通行安全、顺畅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李鑫洋】

  刚才瑜阳讲到的经历我也深有体会。我负责《“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交通专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制工作,主要在后台和规划层面为灾区抢通保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支撑,总体而言,《方案》编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主动思考阶段,地震发生当晚,我正在院里加班,灾情就是命令,在通过网络得知震级和震中位置后,我第一时间就利用手头既有资料梳理通往九寨沟县生命通道的现状及规划情况;震后第二天,主动向院副总工程师初克波请教,讨论形成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初步思路,在8月10日向厅规划处汇报后,便马不停蹄地配合厅起草完成《“8.8”九寨沟县地震灾后公路交通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二是规划编制阶段,按照省委“力争用2个月时间做好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我省于8月12日正式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与以往类似规划相比,本次规划的编制工期前所未有地紧张,我和项目团队成员们秉承着作为一个交通人在灾难面前勇于担当的自觉性、怀揣着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九寨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在灾损情况、灾区范围、支持政策等都未明确的前提下,就提出了多套方案,以具体项目为例,我们就形成了地震六度区、七度区、八度区及以上的三套方案。过程中,多次给张琪副厅长、厅规划处、厅公路局汇报,并及时修改完善。9月19日,由张琪副厅长带队,会同省发改委向杨洪波副省长汇报《方案》,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对接调整阶段,《方案》是全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编制《方案》的同时,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过程中就重点项目进行多次对接,做到了交通专项实施方案和省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据悉,10月10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会上交通运输厅的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方案》是地震灾区实现“一年完成恢复、三年完成重建”总体目标在交通方面的行动纲领,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厅领导、院领导、厅规划处的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厅公路局、厅运管局、厅信息中心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前方抢险勘测人员、项目团队成员们的辛勤付出,在此我对各位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衡】

  抢险救灾的先进技术和手段也在此次地震应急抢险中充分用起来了。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反应,积极行动,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抢险救灾时又急需第一手的震区资料,而常规手段无法在时间和安全上满足需要,所以我们这个正在组建磨合中的飞行团队,带着采购中的无人机和航测设备进入了震区。为什么说采购中和组建中呢?因为当时我们订购的设备还没到位,人员也刚刚培训结束,还在磨合。但抗震救灾刻不容缓,院通过积极协调,提前获得了设备,我们也就带着新设备进入震区,克服高海拔、复杂气流条件和余震的影响,完成了川九路上重要地区的航测任务和主要工点的实景三维模型构建,为川九路的抢通保通提供了及时的第一手资料。灾后重建,交通先行,在抢险救灾工作完成后,我们又完成了对川九路全线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为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全线的基础资料。

  【主持人】

  三位青年代表的工作回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抗震救灾现场的危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艰巨,让我们看到四川交通对生命线的抢通保通、对6万群众的安全大转移、对四川繁荣美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灾难面前青年责任担当,非一朝一夕瞬时爆发,可以说是60多年风雨洗礼磨练,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

  【蒋瑜阳】

  是的,主持人。设计院60多年来有一座座丰碑,一件件杰出作品,长时间激励着我。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雅西高速、万县长江大桥以及我们刚谈到的老川九路等。大家走在这些路上无不感到舒畅和自豪。

  当我2010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设计院的员工之后,真正体会到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什么?是老一辈专家们大胆创新的智慧、精益求精的作风、刻苦钻研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汗水。更为难得的是,我院的老专家们长期言传身教,既给我们压担子,又给予我们呵护和帮助。例如这次川九路的抢通保通、灾后重建工作,院内给予我们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压上了必须做好这个项目的重担,但同时各级领导、老专家们又都关心备至,有问必答,无私的给予着帮助。

  所以在设计院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下工作,对于我们年轻人学知识学本领非常难得,我一直以来也为能加入设计院这个集体感到骄傲,希望用勤奋的工作回馈这个大家庭。

  【李鑫洋】

  自我2012年加入设计院这个大家庭以来,恰逢国家公路网、四川省高速公路网、普通国省道网等干线公路网布局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恰逢我省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目标、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的时期,恰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非常荣幸的是,期间一系列的省级重点交通规划、战略研究我都能深度参与其中。过程中,我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对每一件哪怕是再琐碎的“小事”都全力以赴,逐步在一些重要项目中担任起了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实现了由加入设计院向融入设计院的转变。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也离不开优秀专家的悉心指导。以规划专业为例,院副总工程师初克波和我们综合交通规划分院的副院长蒲之艳,两位在全省交通规划专业领域内都是享誉盛名,都是我在职业成长中的导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学到了破解问题的思考方式、学到了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会继续珍惜每一次和前辈专家们并肩作战的机会,尽最大努力在专业水平上更进一步!

  【张衡】

  大灾面前勇担当,敢担当,能担当。这是我们设计院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正是因为设计院这种精神,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即使条件不是完全成熟,也敢于承担,积极面对,并完成既定目标,为生命线的抢通保通增添助力。

  个人和小团体的发展离不开大平台的支撑,没有设计院这个优秀的平台,没有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和“崇尚技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也难有今天的些许成绩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路走来,相信两位和我一样,刚刚开始工作时必须面对从书本走向现实,从理论迈向实践的转变,多少会有些难以适应或迷茫徘徊,难以跟上同事的步伐。此时就庆幸身处一个优秀的团体和平台,在前辈和同事的指引下,我逐渐地融入到这个集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各项应急处置检验,也加速了我们航测团队的成长,促进队友之间的磨合,既形成了实际生产能力,也积累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人才。

  【主持人】

  我们从3位青年专家的成长经历,看到了传承的力量和设计院的技术实力。目前,设计院在技术力量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前五,西部第一。人才,是厅公路设计院最核心的竞争力。大师云集,比如最近荣获“2017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的牟廷敏,“四川首届工匠”范碧琨等一大批专家。现在,青年优秀设计师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在行业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解决科技技术难题,解决社会百姓出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蒋瑜阳】

  是的,设计院长期以来注重人才的培养,技术实力长期领跑西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队伍,牟总、范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设计院这样一种注重技术氛围下成长的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加用心,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交通事业继续作出更大贡献。

  【李鑫洋】

  我现在的一些成绩还不足为提,还有很多地方亟待改善和提高,但我会一直坚持在擅长的领域专注做规划设计工作,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

  【张衡】

  绝对赞同,并深有感触。正如前面所说设计院经历60多年风雨洗礼磨练,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给我们后辈指明了方向。记得一位前辈大师曾经说过,以工程为师,在“向工程学习”中前赴后继。始终坚持技术研究来源于工程,立足于工程,服务于工程。正是有了这种严谨的工作氛围,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才有我们今天小小的成绩,感谢前辈专家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庆幸自己是设计院的一员。除此之外,工程与社会责任并行不悖,设计院作为省交通运输厅的技术支持智囊团队,决定了我们除了工程设计和科研创新之外,还必须要勇担社会责任,这也是老专家们身体力行,心口相传的宝贵财富。

  【主持人】

  既然你们三位都谈到了“环境育人,环境树人”。在设计院的成长空间里,除了技术传承和科研投入支持外,在文化建设方面是不是也有一些感受?

  【蒋瑜阳】

  是的,我们院长期以来也很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无论再忙,都会有人关心员工及其家人的身边大事:喜事捧场,不幸的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未有过例外。这会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挺过难关,回馈单位。

  除此之外设计院还利用工作不太繁忙的时间段,组织各种演讲比赛、体育活动等。我所在的分院团队,最擅长的就是乒乓球,每年一届的比赛都得第一名,还是很鼓舞士气的,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李鑫洋】

  近年来,设计院通过开展拔河比赛、运动会、项目汇报比赛、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我所在的综合交通规划分院和支部为例,一方面分院积极参加院内各项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15年的院决胜一刻项目汇报比赛中,分院有两人进入决赛,我拿到了第一名;在2017年的院“遵纪守规强党性、风清气正促发展”知识竞赛中我们支部表现出色,一举夺魁;十九大召开期间,由院党委主办、分院党支部承办了“献礼十九大 图说四川交通规划”的展示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分院和支部活动形式,连续开展了十三期独具分院特色的“学.思.悟.论”讲坛活动,赴雅康高速、赤水河旅游环线、滇藏高速现场开展“工地作景”活动,依托这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在有效促进整体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开展活动和支部建设结合在一起,2017年,综合交通规划分院党支部获得了省直工委“书香支部”“五好党支部”的荣誉。

  【张衡】

  我们的工作其实也讲究劳逸结合,松弛有度。除了设计院定期组织的拓展活动之外,我们也会在工作之余,以我们工作的方式来放松。比如,我们会以小伙伴为“模特”,用相机采集影像,构建三维模型,由于“模特”不能完全静止,所以输出的模型也会拉花变形,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大家再来调侃和评判一番,娱乐休闲,其乐融融。除此之外,设计院也会不定期举行骑行,爬山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缓解了工作上压力,得到释放的我们,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十分喜欢这样的集体氛围。

  【主持人】

  这么多活动,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青春的飞扬,不仅在危难时刻,不仅在繁忙工作,也在工作之余的轻松,这是设计院文化活力注入到每个个体每个细胞,这是四川交通活力发展的明天。谈未来,你们对四川交通和设计院的发展有哪些畅想?

  【蒋瑜阳】

  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在前辈和我们手上,“蜀道通”的历史难题得到显著改善,正向“蜀道通”和“蜀道畅”跨越转变。而今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借助发达的道路网来到四川、来到成都旅游,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期待着我们青年一代设计师能够更进一步,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留恋于我们设计的道路,让蜀道变为来了还想再来的道路。

  【李鑫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当前,四川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公路交通大省,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交通强省新征程的准备期。我院许多公路设计的关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在四川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中当好技术参谋。

  一是在规划和战略研究方面,要积极配合省厅谋划好四川交通强省的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创新规划的技术手段,提高规划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主动思考宏观形势对交通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关政策储备研究。

  二是在工程项目设计方面,要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势、新理念、新业态,进一步深化智慧、绿色、平安公路的设计理念。

  三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不久的将来,无线充电、无人驾驶、飞行汽车等技术的应用将对公路设计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紧盯行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主动适应新技术,努力创造新技术。

  【张衡】

  服务社会,交通先行。作为交通建设的参与者,对于四川交通的发展畅想,我想借用罗玉宏院长的一句话,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大道出川、蜀道不难”。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勇担青春责任,把时代赋予的幸运和设计院的优良传承,化作为一往无前的动力,矢志前行。在公路项目中大力推广测绘新技术,为设计院的发展新格局添砖加瓦,为公路勘察设计提高精度、提升效率、添加效益。

  变“蜀道难”为“蜀道畅”的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利用从中磨练积累的技术实力,为其他省份和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设计院的力量。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三位来自厅公路设计院的青年代表接受此次访谈,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四川交通青年一代的担当、勤奋和活力,期待你们创造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展现四川交通科技实力,用你们的作品来造福社会,造福老百姓。

  【蒋瑜阳】

  谢谢主持人,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向上,不辱使命,用自己的青春之力奉献交通发展,干好交通实事。

  【主持人】

  再次感谢你们做客我们今天的在线访谈!谢谢网友们的支持和关注!今天在线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