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仙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尽了四川交通闭塞的千年困局。然而,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从未停止对外的渴望与探索。
104省道望鱼大桥
南方丝绸之路的辙印、茶马古道的马蹄、川藏公路的丰碑……历史一次次证明,蜀道的每一次跨越,都重塑着四川的发展,如今四川已是“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擘画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2020年,四川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区位、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被列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之一。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一场旨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四川方案”、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磅礴动能的深刻实践,正在巴蜀大地全面展开。
使命在肩 试点任务稳推进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四川承载着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区位与禀赋,回应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川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关键枢纽,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落地,更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作为先行保障。
多样化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让四川成为交通建设的“天然试验场”。在工程技术、绿色环保、安全应急等方面取得的突破,都具有极高的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能为我国乃至世界同类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中,四川还承担着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培育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运输服务降本提质增效的重任。
基于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试点工作视为重点任务,成立了由省领导挂帅的推进领导小组,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精心编制《四川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为有效推动试点任务顺利开展,对试点工作原则、工作机制、工作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链条深入研究,四川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支撑保障,在全面贯彻交通运输部部署要求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四川省参与的7项交通强国建设综合试点任务及17项专项试点任务整体推进顺利,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及车路协同技术发展等4项综合试点任务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
创新攻坚 交旅融合促振兴
试点,意味着要闯新路、破难题。四川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核心,在于“试”出真经验,“创”出新范式。5年来,一系列创新实践结出硕果。
在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试点任务中,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面对崇山峻岭与高寒缺氧的挑战,加快创新步伐,逐步破解蜀道难题。
久(治)马(尔康)高速公路自主研发的原生草甸精准移植技术,成功实现了69万平方米草甸的全流程标准化作业,移植利用率和存活率分别达到100%和85%;351国道夹金山隧道施工中引入了TBM(全断面掘进机)技术,相比传统钻爆法,工期缩短了约1.5年……一项项创新实践,为在高原缺氧、地形复杂等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久马高速多果服务区草甸回铺
为丰富完善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试点成果,四川将川青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公铁联运”经验纳入试点内容,完成213国道松潘县城过境段建设、3个火车站外联道路渠化改造,并开通茂县站、镇江关站至县城的接驳公交,推出川青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三票合一”服务产品,进一步满足旅客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其中,接驳公交由金通“小黄车”承担。近年来,“小黄车”品牌深入民心,全面建立了符合四川发展特点的客运识别、客运服务、长效发展、运营管理以及多元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解决了农村客运非法营运、运力利用率低、事故高发等痛点难点问题。
在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当地村民正在排队领取自己的包裹。该站利用闲置场所用于快递分拣、寄递。同时,该站开通6条金通“小黄车”邮路,通过“交邮通”微信小程序对快递进行信息化管理,采取点位取件和送货上门的服务模式进行村级节点配送。
乡村运输“金通工程”试点任务的深入开展,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过往游客还可以乘坐“小黄车”感受“锦绣四川、安逸天府”。在四川,风景在路上,路本身就是风景,“交通+旅游”深度融合的探索,让一条条道路化身为美丽风景线,真切感受到“快进漫游”“边走边游”。
“小黄车”在甘孜雅江行驶
驱车行驶在新改建的544国道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上,本身就是一种极致享受。这条公路采用“随弯就势、藏拙于巧”的设计理念,线路完美地融入自然景观中,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台、停车区和服务站,游客可以随时停下来,欣赏雪山、森林和海子。
如今的544国道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662国道理县至小金县段等美丽风景道,沿线布局了精品民宿群、自驾车营地和文创产品店,形成了“交通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聚集”的发展新模式,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沿线百姓的“金山银山”。
川九路
一条条美丽公路正将四川众多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型,为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智慧引领 立体交通再升级
作为四川车路协同技术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核心载体,2020年建成通车的成(都)宜(宾)高速公路,以每隔800米一根的智慧杆构建起道路感知网络。杆体除安装传统视觉监控摄像头外,更以毫米波雷达为核心传感器,实现对路段24小时不间断、高精度实时监测,为高速公路智慧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成宜高速公路路面异常情况可被感知设备实时捕捉,经后台AI算法分析后,监控人员能在数十秒内接收平台报警信息。依托系统一键生成的处置工单,路巡队伍可迅速抵达现场开展作业,“秒级发现、分钟级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已在成宜高速公路全面落地。
智慧交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成宜高速公路,2021年年底,川渝两地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智慧高速地方标准。
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试点任务,近年来,四川高速公路网规划、四川普通省道网布局规划陆续调整或修订,大幅增加了川渝间的连接。目前,川渝间已建成铁路6条,建成高速公路16条,还有6条高速公路在建、2条高速公路正在改扩建,普通国道省际接口超过24个,成渝双核、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直达。
铜资高速雷打山大桥
2022年,成都联合重庆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截至目前,建成成都天府空港综保区、双流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等12个项目。其中,成都中远海运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建设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一期)可提供集装箱存储、掏装箱作业、吊箱等物流服务,在成都市及青白江多式联运链条上作用显著。
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于2024年10月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在试点项目成都天府站施工现场,这座融合“智慧未来之城”与“公园城市”理念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零换乘”,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群众出行提供便捷保障。
在四川省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现代化的应急抢险设备和专业的抢险队伍严阵以待,构建起“平急结合、专常兼备、省地协同”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大幅提升了对自然灾害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
在德阳市绵竹市汉旺镇,由75辆纯电重卡车组成的一支零碳运输车队,正载着砂石前往成都。该试点任务在德阳、广汉两地新建了换电站,有效满足了车队高效补能需求,保障运输作业持续推进。
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是一条条充满挑战的路,“两路”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两路”精神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更是深深烙在每个四川交通人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跨越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
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高速铁路线穿梭如龙,国际航空港织密“空中丝路”,长江黄金水道百舸争流……一个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在四川初步建成。
宜宾至彝良高速公路赵场互通
5年来,四川交通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四川篇章,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劲动能,为世界复杂艰险地区交通贡献了“四川方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
此试点任务旨在推动成渝地区由“双城”走向“一体”。其内容涵盖规划、网络、枢纽、服务、管理五大一体化。重点是构建发达的快速交通网,强化重庆和成都两大极核之间的高效互联;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运输服务体系,推动出行“一卡通”、服务“一网通”;建立跨区域的交通协调管理机制,为全国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取得成果
两省市交通运输规划基本实现同图共绘,形成“1+1+6+N”规划成果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成渝高铁提质改造、渝昆高铁(川渝段)相继建成通车,两地迈入“1小时直达”时代;双城经济圈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25万公里,全域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6条;嘉陵江利泽枢纽、万州新田港等一批共建项目建成投用,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效。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等19项交通运输高频事项实现“川渝通办”,4类电子证照亮证互认,9类电子证照技术互认和数据共享,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方面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成果和典型经验。
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
该试点任务以天府新区为核心载体,深度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新路径。其核心是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显著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与服务品质。大力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TOD)模式,推动“站城一体化”综合枢纽建设,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生态景观深度融合,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智慧交通技术赋能,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绿色出行体验。
取得成果
天府新区已累计建成绿道427公里,形成“一谷双脊三廊四河”总体格局;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68%,通勤时间平均缩短20%;成功实施成都天府站等一批TOD示范项目,拉动相关投资超3000亿元,带动文旅消费增长40%;形成《公园城市交通绿色设计导则》等12项标准规范及《TOD在成都—公园城市理念下成都市TOD实践探索》等重要成果,为全国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经验”。
乡村运输“金通工程”
该试点任务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运输高质量发展。“金通工程”不仅在四川全面建立了符合农村发展特点的客运识别系统、客运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机制、运营管理规范以及多元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不高、非法营运多、安全监管难等痛点难点问题。以“交商邮供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关键路径,实现农村交通运输与商业流通、邮件寄递、供销服务、乡村旅游的深度联动,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起多业态协同赋能乡村发展的新生态。
桑河路上的金通“小黄车”
取得成果
该试点任务已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获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突出任务”,为全国乡村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四川答案”。目前,已实施标准规范管理,形成车辆外观统一、工牌佩戴统一、客运标识统一、监管平台统一的“四个统一”格局,全省共投入营运乡村客运线路9161条、车辆3.2万辆,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
该试点任务旨在攻克四川高原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建设的世界级难题,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重点研究通行快速化、运行安全化、指标均衡化的高原山区普通国省道“高速化”技术体系,以期用较低投入获得接近高速公路的行车体验。选取548国道色达至翁达段新改建工程作为“高速化”试点项目,该做法同步推广运用到了既有的318国道新都桥至雅江段、227国道理塘至亚丁段等路段。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通过项目“打捆”招商、交通项目与沿线资源一体化开发等方式,增强项目自身造血能力,破解资金瓶颈。
取得成果
普通国省道“高速化”改造里程接近120公里,平均运行速度由每小时48公里提升至62公里,运行速度提升35%,大幅缩短了路段运行时间。高原山区小交通量公路建设技术体系取得突破,《四川省高原山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限速优化调整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高原山区小交通量高速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试行)》《四川省高原山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高速化”工作指导意见》印发实施。
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
针对四川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该试点任务致力于构建更坚固、更智能、更高效的交通防灾减灾体系。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和标准提升,分别优化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运营养护等关键环节技术指标,以多环节量的积累,实现整体性能质的蜕变,增强交通基础设施自身的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桥梁、隧道、边坡的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同时,加强专业化应急救援力量与装备物资储备建设,提升灾后快速抢通能力。
取得成果
安全高效、完善实用的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立。发布12项核心技术标准指南,同时有效提升了监测数据自动化预警、示警与分析利用的能力,在重大交通设施和高风险路段开展推广应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覆盖105座公路桥梁,首创的轻量化能源自给式公路临灾示警装置布设245个风险点位,桥梁水下部位健康监测检测技术在雅(安)康(定)高速公路青衣江特大桥等5座桥梁试点应用。
车路协同技术发展
此试点任务聚焦前沿数字技术应用,旨在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升道路安全性、通行效率和用户体验。其核心是在高速公路上部署雷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通过先进的云控平台对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应用,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车路协同服务提供支撑。
取得成果
已在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宜高速公路等打造了340公里智慧高速示范线,发布了全国首个智慧高速地方标准,攻克高速公路大间距低成本雷视融合感知、适应线形特点的异构网络传输等15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高速公路专用毫米波雷达等多项自主产权产品。相关典型经验和成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孟加拉国成功应用,在我国四川、河北、浙江、云南等省份也得到推广。
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该试点任务突破交通的传统功能,将其本身变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和文化展示的窗口。通过打造“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建设“大峨眉三山旅游环线”等特色旅游风景道,并完善沿线观景台、服务区等旅游服务设施,实现“路景交融”。同时,创新业态,推出“交通+旅游”联票,拓展服务区旅游功能,开发文化主题线路,将蜀道文化、“两路”精神等元素融入交通设施,实现交旅文创深度融合。
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务区地球仓
取得成果
建成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544国道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宜宾蜀南竹海竹林风景线等多个交旅融合精品线路,陆续推出“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交旅融合示范区专项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交旅融合示范区。出台《公路旅游标志设置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印发《四川省旅游公路设计指南(试行)》等6项政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