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全国15个关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的典型案例,绵阳《“碳惠绵州”助力绿色出行》案例成功入选,四川唯一。该案例在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提升服务、完善设施设备、拓展多元经营、促进衔接融合等方面,探索形成了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碳惠绵州”积分系统以“碳积分”机制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服务助力公众绿色出行,显著提升公交吸引力与减碳成效。系统依托“绵州通”APP建立市民个人“碳账户”,市民通过步行、乘公交等行为累积碳能量并转换为“碳币”,“碳币”可兑换公交月票、优惠券及礼品。“绵州通”APP整合实时查询、换乘规划、掌静脉支付等功能,正逐步构建“公交+”多场景服务的城市“低碳生活圈”。
系统自推出以来,已激活碳账户超18万个,累计转换碳币130万余个,发售公交月票1万余张、优惠乘车券1.3万余张,超5万人次参与商城活动,并于2022年入选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成果展,2023年获“城市交通低碳榜样单位”称号。
近年来,立足群众出行需求,市交通运输局指导市公交集团持续加大老旧公交车淘汰报废和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力度,推动公交能耗结构调整;持续开展公交线网布局优化,提升公交运行质效;持续丰富“公交+”服务模式,开行社区巴士、高峰快线、通学专线,提升公交吸引力;持续改善公交出行乘车环境,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进一步增强绿色运能
为加速推动城市公交车辆新能源结构布局,自2018年以来,新能源公交投放从175辆增加至1122辆,占比从15.8%提升至90%,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约5万吨;配套建成充电桩93个,覆盖城区主要停保场站,可同时满足174辆公交车充电服务;城区9条公交专用道双向总里程83.78公里,形成网络闭环,大幅提升了公交运行效率。
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客流特点,对现有线路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在人口密集、客流量大的区域,增加线路班次和站点设置;在客流量较小的区域,合理调整线路走向,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通过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常规公交线路的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让市民的公交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进一步创新运营服务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功能,科学分析市民出行特征,创新打造社区巴士、通勤专线、通学专线、高峰快线等“公交+”多元服务,有效解决“开始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倡导个人出行“私转公”低碳行为。目前已保障26家企事业单位和16所中小学校,开通135条企业定制专线和45条“通学公交”,日均保障近2万人次出行。
进一步完善优待政策
聚焦“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出行,优化完善各项优待政策,实现了老年卡、残疾群体爱心卡、博爱卡(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退役军人及三属免费乘坐城区单一票制公交线路,学生卡5折乘坐,同时调整儿童免费乘坐公交优惠政策(1.2米调整为1.3米,建议1名成年乘客带领儿童数不超过2名)。同时不断推进公交车适老化改造,城区现已打造“爱心敬老线”7条,全面提升老年乘客乘车舒适度与安全感;公交卡线下服务网点增至46个,覆盖范围更广,布局更合理,实现了从“跑远路”到“就近办”的转变。
进一步培育绿色出行文化
围绕“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主题,持续开展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减碳行动”IP打造、“牵手自然·绿色出行”广场互动、“绿动绵阳.我的city很bus”音乐巴士夜游、枢纽站音乐会、“旧情绵绵-18米公交退役告别”等系列宣传活动,发布《逐绿而行》等多首原创音乐作品,拍摄全国首部公交题材微短连续剧《绵州巴事》,倡导形成公众绿色出行意识,扩大公交影响力。
从搭建数字平台到绿色出行机制,从落地碳积分系统到创新“公交+”模式,绵阳始终坚持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构建“现代、绿色、低碳、环保”的城市公交保障体系,2024年公交客流总量达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0%。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指导市公交集团进一步拓展“碳惠绵州”积分系统应用场景,通过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协同,创新公交服务形态,融入城市文旅发展,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探索数字碳普惠推动城市绿色出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持续优化服务细节,提升公交出行服务质量,努力提升公交吸引力和出行分担率,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部分图文来源:市公交集团
供稿:局运输科、城客科 黄海
审核:李建 任雪莲
编审:云明亮 刘潇天
排版:崔崇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