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建管养运 助推乡村振兴——雅安市交通运输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1-09 17:08 浏览次数:

 抓好建管养运  助推乡村振兴

雅安市交通运输局
  雅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雅安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先导作用,以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兴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推动雅安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一、基本概况
  雅安市共有139个乡镇、1015个行政村。“十三五”以来,投入资金1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42公里、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70公里、改造完成危病桥6座。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5510公里,实现了农村公路通乡率、通村率、硬化率三个100%,乡(镇)、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达率分别为94.2%和83.3%。便捷的农村交通路网带动人气和商机汇聚,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2017年,推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同比增长9.5%以上。
  二、主要成效
  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在农村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立足雅安绿色生态的发展底色,以交通发展从被动适应到服务引领的转变,通过完善提升路网,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一)“致富路”助推脱贫攻坚。围绕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的目标,雅安严格按照高水平办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的要求,大力实施“交通 扶贫”计划,对全市261个省定贫困村进行摸底走访,每年年初制定交通扶贫实施方案,以建设“致富路”为抓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共计投入资金1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40公里,极大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261个省定贫困村已有150个村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验收,108个村达到验收标准。道路提升让贫困村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丰富的旅游资源畅通对外销售和推介渠道,辐射带动近80%的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8个,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二)“产业路”促进富民增收。从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一盘棋的思路出发,以新建农村公路打通断头路,改造提升形成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十三五”以来,全市投入资金1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42公里,窄路加宽,增设错车道,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公路的运载能力,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推动以“五雅”为主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改变雅安农业小、散、杂的局面,实现雅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培育“雅字号”特色农产品创造基础条件,截至2017年底,雅安已创建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6个,“三品一标”产品306个。同时,按照“3 N”的建设思路,结合全市乡村旅游规划,围绕农业基地、特色村寨、农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村公路路网结构,串联特色农业基地400多万亩,为全市形成3条百公里百万亩特色产业带奠定坚实基础,带动六县两区形成汉源县九双环线、清西环线,雨城区东部片区雅茶产业环线、宝兴县大圆包中药材产业环线等,推动乡村旅游业、生态康养和创意农业发展,2017年创建“四川省百强名村”4个,全年乡村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增收超过700元。
  (三)“便民路”畅通客货运输。由市局统筹,各县区根据实际,制订农村客运发展规划。雅安139个乡(镇)、1015个行政村中已有131个乡(镇)、846个村开通了道路客运班车,已开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达率分别为94.2%和83.3%,开行农村客运线路75条、客运车辆931辆、座位10745座。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开通公交车,方便群众出行。针对农村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在人口稀少的村组推行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服务,既有效解决该地区人口出行问题,又可以降低农村客运运行成本。与商务、邮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农产品的运输,2017年,确保约200万吨水果、蔬菜、药材及时运输销售。
  三、工作措施
  针对雅安公路建设成本高,财政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从制约发展的“最短板”入手,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农村公路从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转变,实现从“重建轻养”到“四好”并重。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雅安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方案》,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区)政府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村公路发展事宜。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输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农村公路里程和地方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带头作用,强化自上而下的宣传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社会全面支持的援助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形成部门协助修、群众自发修、企业捐助修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
  (二)多规相融,资源整合,赢得绿色发展高效益。改变行业思维,树立全局理念,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让农村公路既起到先行的带动作用,又在发展中实现对产业的服务支撑。在建设中,整合现有的各种建设政策计划,打捆利用发改、农业、水务、林业、旅游等各部门项目,争取扶贫单位的帮扶资金,用好各行各业的帮扶资源,统筹推进道路建设、绿化美化、服务设施等,多元素逐步打造标准生态公路,既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又推动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一条、便捷一方,改造一条,带动一片。
  (三)创新驱动,建章立制,推动建管养运常态化。完善筹资机制,通过“对上争取给一块、落实政策拿一块、财政资金补一块、社会资本融一块、公益扶贫挣一块”等办法,用好用活部、省补助资金,最大空间发挥市县交通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探索“以资源换发展”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公路,同时,建立砂石等原材料就地取材机制,降低建设和养护成本。强化安全监管,8个县(区)均成立县级交通质量监督机构,全程监督指导农村公路建设,严格落实“三同时”“七公开”制度,确保建一条、成一条、群众满意一条。强化养护管理,落实人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实现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目标,综合采用委托专业队伍养护、安排公益性岗位、个人承包、家庭承包养护等方式,将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落到实处。强化督查考核,由市道安委牵头,市县联动,采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月检查、季考评、年考核,市、县、乡、村层层传导压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