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标杆 再现美丽川九路

信息来源:四川交通杂志 发布日期:2020-03-12 11:07 浏览次数:

 

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简称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

作为交通运输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灾后恢复重建新示范、新标杆工程,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在前期设计中就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该项目设计单位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刘家顺介绍:“我们在20179月震后抢通的同时,就开始深入研究川九路灾后重建,全面征求地方意见,确保方案落实,共优化方案和设计达20余次,用6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工可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任务。”

刘家顺说:“我们汇集全体参建人员智慧,咨询国内知名专家意见,不断凝练重建新理念,在20187月至9月期间共修编10次,召开专家咨询会2次,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川九路重建新标杆理念与创新》。”

 

设计创新 实现公路旅游深度融合

四川公路设计院深入梳理游客对路、景、游的需求关系,形成以“重现川九路,共融路景游,梦幻风景线,畅享安美愉”为主题的设计新思路。

“我们的设计坚持遵循以人为本、融合发展原则,创新路、景、游一体化景区旅游公路,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九寨沟核心景区旅游做好服务。”刘家顺说。

在设计中,四川公路设计院遵循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原则,创新旅游公路综合安全防控体系,实现公路全寿命整体安全,确保旅客、建设者和管养者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公路全周期绿色生态,将川九路建成与沿线风景相协调的美丽风景线,四川公路设计院遵循自然朴实、浑然天成原则,创新公路与景区共融发展新模式;遵循体验阅历、开阔心境原则,创新公路与旅游交融发展新方式,实现公路与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旅客对沿线自然风景、红色文化、藏羌人文、川九路重建成果的多元化体验。

 

技术创新 为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四川公路设计院坚持创新技术手段,综合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川九路重建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提高生命通道抗灾能力,实现过境交通畅通、旅游交通缓冲,四川公路设计院在设计时创新整体综合防灾体系,并设计建设缓堵保畅旅游支线。

此外,四川公路设计院提出全路域环保修复、景观融入景区,创新露透诱封沿线风景、无痕修缮重塑景观、公路分段融合景观,打造“高原多彩画卷,百里生态长廊”;提出建设、运营、养护全周期绿色生态,创新绿色运营养护,健全管理养护设施、专业化养护机械和队伍,综合应用节能节电新技术,实现绿色运养;提出全过程数字信息重建、智慧管理,创新数字精细勘测,汇集全线地灾信息;创新BIM辅助设计,提升设计品质和效率;创新动态监管施工、智能管控运营、智慧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化设计施工水平、智能化运营管控能力;提出全通道综合协调、融合区域发展,创新埋设地下管线,让沿线风景和路域景观亮丽显露;创新同步新建国道过境线和改建原路旅游支线,并合理设置双线立交或平交,留出景区规划余地和旅游缓冲空间;提出全走廊交旅深度融合、路景游一体,创新景区旅游公路、慢游服务体系,将川九路作为九寨沟核心景区旅游的缓冲区;创新管养设施融入旅游,兼作旅游驿站、汽车旅馆;创新“交通+旅游”标识标牌设计,提升川九路识别度与知名度。

 

工艺创新 以科技提升工程品质

通过创新和全面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四川公路设计院不断提升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的科技水平和工程品质。

“为加强路基防护,我们创新应用了生态防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施工循环利用技术,并使用挡墙清水混凝土饰面等工艺。”四川公路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绿色施工,我们还创新应用高原除雪融冰路面技术、高原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并通过应用绿色环保路面施工技术实现路面材料全回收和零废弃。”

考虑到当地地震发生较为频繁,在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设计中,四川公路设计院针对重大灾害评估防控、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交旅融合及智慧交通等9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破解重建新难题,集成一套新技术,提高了重建科技创新水平。同时,为提高桥涵安全抗震性能,四川公路设计院还使用桥梁上部钢结构技术、钢波纹管涵洞技术,并综合应用清水混凝土等施工新工艺。为保障后期运营安全,四川公路设计院还使用了北斗预警地灾技术、主动发光标志、高亮度雨夜反光标线、旋转式防撞护栏等。

在勘察测绘过程中,四川公路设计院创新多元测绘融合技术,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建立三维实景地面模型,并通过创新BIM+GIS融合技术”,应用BIM精细化建模及整合技术、基于BIM的信息集成技术,保障勘测效果。

 

◆ 项目链接

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起于九寨沟县城西北侧,经九寨沟景区北侧,翻越弓杠岭垭口,止于松潘县川主寺镇西侧。川九路灾后重建工程技术标准维持原路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40公里,路基宽度以8.5米为主。工程主线全长122.8公里,其中原路利用69公里,原路加宽30.2公里,绕避灾害5段及融合旅游3段改线新建共23.6公里,利用旅游支线314.7公里。主线共新建及加固桥梁35座,设置隧道和明洞10座共10362米,设置4处分离式立交,桥隧比达10.2%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