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天眼”上新,绵阳公路边坡探索毫米级监测预警

信息来源:绵阳市交通运输局 发布日期:2025-04-10 14:36 浏览次数:

绵阳地处四川西北部,境内超过80%的区域为山地丘陵,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盘山公路常年面临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威胁。为破解公路边坡灾毁治理难题,绵阳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手段,在S415煽水路平武段大坪山隧道洞口边坡、江油武都段K19+965~K20+215边坡布设智能监测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体系,探索公路边坡监测新范式,实现从传统人工定期巡检到24小时智能联网监控的全天候安全预警。

智能监测,数字“引擎”赋能灾害防治

智能监测系统集成毫米级位移监测设备(精度±2mm)、降雨量实时采集装置、地质形变智能桩、声光联动预警广播及视频监控(异常行为识别)等“电子哨兵”,建立立体监测网络。该网络能实时回传位移、降雨、视频画面等多项关键参数至云端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灾害风险智能研判和报警,形成“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的闭环体系。系统的不断运用将助力山区公路边坡灾害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提升山区公路的安全防控能力,降低运维成本,推动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监测界面)

响应迅速,时空“压缩”提升巡检效率

相较于传统监测手段,新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以前,只能依靠1天1次的人工巡检。现在,新系统能做到实时监测,在预警响应速度上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人工响应至少需要2小时,新系统却能在5分钟以内实现快速自动响应,极大节省了巡检成本、提高了巡检效率,使得山区公路安全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监测设备)

综合防治,多维联动创新技术管理标准

为推进公路边坡监测标准化建设,绵阳市交通运输局正牵头编制《公路边坡自动化安全监测技术指南》,该指南基于四川省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形成一套以“空-天-地”多维感知网络为基础,集成AI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实时交互、多级联动预警机制的综合防治方案。这一方案致力于为全国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灾害防治提供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为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绵阳方案”。(绵阳市交通运输局)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