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声浑厚的汽笛响彻岷江。船长90米、宽15米、载重量达4000吨的“黔龙02”大件船舶,在智能系统的精准引导下,平稳驶过岷江航电枢纽船闸。这不仅标志着长江上游水运通航吨位取得历史性突破,更意味着乐山精心打造的出川“黄金水道”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能。
重大突破:岷江水运迈入“大船时代”
此次成功通航的犍为船闸,闸室长220米、宽34米,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单级船闸。其原设计通行能力为常年1000吨级、丰水期3000吨级,设计单向年货运量1474.67万吨,最大通航流量可达11000立方米/秒,曾荣获第二届“交通运输行业十佳明星船闸”称号。此次4000吨级大件船舶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岷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构建川南地区常年通行千吨级船舶的“水上高速” 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项目的深入推进(梯级渠化、航道整治),曾经的浅滩暗礁被清除,航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这条连接长江黄金水道与西南腹地的物流大动脉正加速成型。
犍为枢纽(资料图片)
经济账本:降本增效,激活产业竞争力
4000吨级船舶的成功通航,不仅是千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的体现,其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区域物流成本的显著下降。
先天成本优势放大。据公开的数据核算,水运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约三分之一,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一艘4000吨级船舶的运量相当于8列500吨级货运列车,200辆20吨级重型卡车(需首尾相连约3公里)。此次突破,使得大运量、低成本的水运优势得以在更高层次发挥。
企业物流负担减轻。对于乐山及周边的装备制造、光伏材料等企业而言,原材料输入与成品输出环节的物流成本预计可降低15%以上。这直接增强了区域产业的成本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多式联运潜力释放。在乐山港规划建设中,犍为港区规划的铁水联运园区,未来铁路专用线将直通港区,实现无缝衔接。预计货物在铁路与水路间的转运,每吨可再节省至少20元,进一步放大综合物流成本优势。
智慧赋能:科技护航巨轮安全高效通行
目前,4000吨级船舶绝对是一个“巨无霸”级的存在。那么如何支撑4000吨级“庞然大物”安全通过34米宽的闸室?它有着三大通关密码。
“智慧大脑”统一调度。乐山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与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流域内2座已投运船闸,实现一体化联合智能调度,有效解决了梯级枢纽衔接不畅的难题,保障全流域通航高效顺畅。
“数字孪生”全景掌控。岷江公司引入BIM+GIS技术构建船闸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集成各类智能感知设备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透视眼”般的全流程监控与精准指挥能力。
“厘米级”停泊安全保障。通过应用先进的电子定位与浮式系船柱安全监测技术,确保“庞然大物”在闸室内实现厘米级的精确停靠,为安全通航提供坚实技术后盾。岷江犍为航电枢纽船闸自投运以来,已累计安全操作1442闸次,放行船舶5215艘次,运送货物近48万吨。
绿色效益:清洁能源与环保价值并重
犍为航电枢纽不仅是岷江航运的关键节点,更是一座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其9台机组全面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21.8亿千瓦时,足以满足50多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在环保贡献方面,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2万吨,生态效益显著。在筑牢生态屏障方面,犍为航电枢纽配套建设的仿生态鱼道及岷江鱼类增殖放流站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站自投运以来,已累计向岷江干流成功放流珍稀鱼苗超过278.5万尾,涵盖10余个鱼种。放流物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以及厚颌鲂、黑尾近红鲌等长江上游特有及重要经济鱼类,有力地守护了岷江生物资源,维护了流域生物多样性。
黄金水道,驱动未来
“黔龙02”的顺利过闸,不仅是一艘船的航行,更是乐山水运枢纽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乐山,依托这条日益畅通的“黄金水道”,正加速成为川西南地区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和引擎,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水动力”。(乐山市交通运输局)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