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及2010年航务海事报告

信息来源:查看原文 发布日期:2011-07-18 00:00 浏览次数:

“十一五”期,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航务海事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抢抓机遇、统筹兼顾、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根据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加快推进重大水运项目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水运发展谋篇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全省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2亿元,较“十五”期增长50%。其中2010年完成投资20.3亿元,同比增长23%。到2010年底,全省四级以上航道达到,其中三级航道达到;全省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395万吨,其中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较“十五”末增长20倍。

——水运资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性发现。2008年,组织10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我省水运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重大突破性发现。调查结果表明,长江航道川境段在整治为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治可建设成为通行2000-3000吨级船舶的二级航道乃至一级航道;岷江、渠江和嘉陵江经过整治和渠化,可提升为三、四级航道;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广元等地可供建设集装箱码头的优良岸线资源,由原来的1处增加到14处,可支撑港口建设的资源规模由原来的115万标箱提升到1000万标箱以上。我省主要港口岸线资源优良,后方陆域平缓,经济腹地广阔,建设和装卸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我省接纳产业转移取得重大突破,外向型经济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对发展内河水运,特别是集装箱水运产生了极大的内在需求。重振四川水运具有优良资源和运输需求支撑,大有可为。

——“四江六港”发展规划基本成型。在水运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全省水运发展重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修编。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并编制了10个专项规划,即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广元2个港口群布局规划,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广元6个港口总体规划,岷江航电和嘉陵江航运发展2个高等级航道规划。目前,已有 8个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正加快实施。

——主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宜宾-重庆段三级航道整治完工,川境段通行能力明显提升,宜宾以下实现1000吨级船舶昼夜通航;嘉陵江四川段规划的13级航电枢纽除已建成的桐子壕等4级枢纽外,新建成金银台、新政、金溪、青居、小龙门、沙溪、凤仪场7级枢纽,苍溪、亭子口2级在建枢纽进展顺利,嘉陵江四川段苍溪以下全线贯通;岷江大件航道维护性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主要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2008年底开工,并于正式开港试运营,仅用两年时间就形成生产能力,创造了“宜宾速度”和“四川水运建设的奇迹”,我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2007年底的5万标箱提升到100万标箱,增长20倍;泸州港二期工程于2009年形成生产能力,二期续建工程同步推进,将在今年底前后建成投产,届时,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到150万标箱;广安市政府和港航公司签订《广安港合作建设协议》,采取市企合作、综合开发方式,广安港、渠江广安段航道整治和富流滩船闸改扩建工程于2010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实现当年提出规划和项目、当年开工建设的目标,标志着我省港口建设向川东北地区延伸。乐山港、南充港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水路运输发展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水路运输发展积极向好。以煤炭、矿石、化工产品等为主的长途大宗货物运输和以矿建材料为主的短途货物运输持续增长,长途货运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2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货物周转量30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5.5%、33.1%、208.2%,其中2010年分别完成5237万吨、6388万吨、7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7%、25%、32.5%。

——集装箱和大件运输稳步发展。集装箱运输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27%,2010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2万标箱,同比增长15.65%。水路大件运输需求旺盛,完成555批次、15.17万吨,为“十五”期的2.6倍和3倍;2010年完成139批次、4.2万吨,同比增长16.8%、48.94%,其中承运彭州石化项目六台特重大型设备单件均超过660吨,最大单件重量达940吨,创下了大件运输同等重量全国内河运输距离最长、全省内河运输单体重量最大、一次吊装设备最重的纪录,受到王宁副省长、李成云副省长等省领导的高度肯定,称作“是对省内重大项目的支持,是对四川工业的大力支持”。

——运力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省货运船舶总载重吨达79万吨,比“十五”末增长187.5%,1000载重吨以上船舶190艘,最大货船达5000吨级。2010年新开业省际水运企业11家,新投入营运1000载重吨以上标准货船46艘、15.2万吨。船舶工业进一步发展,船舶工业总产值2010年达3亿元,泸州、宜宾钢质船舶产业基地,资阳玻璃钢船舶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2010年首次在我省选用高强度优质碳素结构钢建造大型货船,船舶修造技术和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

——政策环境日趋良好。2010年,省交通运输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出台了进出我省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车辆通行费优惠政策。部长航局与省交通运输厅签署加快四川长江水运发展共建协议,初步建立了加快四川长江水运发展长效合作机制。

——引领沿江临港产业发展。随着航道条件的逐步改善和港口建设步伐的加快,川江上段沿岸新布局了十几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适水产业呈现向川江沿线聚集的新趋势。宜宾市以宜宾港为依托,新成立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赋予一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泸州市依托港口规划了川渝经济合作区临港示范区。

——运输服务进一步强化。按照“抓源头、重过程”的监督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资质维持水平,努力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做好金沙江向家坝枢纽截流断航经济补偿协调和农村水路客运燃油补贴相关工作。积极帮扶港航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三)水上交通安全成绩显著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三项建设”。“十一五”期,全省共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安全事故35起,死亡51人,经济损失550.12万,同比分别下降61.95%、71.18%、14.30%。特别是继2008年走出了十多年来逢双年必出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的“怪圈”后,2009年全省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件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低,去年全省水上交通安全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三项指标分别占年控制指标的1.74%、6.78%、21.5%,连续两年将运输船舶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个位数。

——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省安委会召开、省级涉水部门参加的“十长会商会”为突破,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交通海事一家抓水上安全向政府、涉水部门、海事机构齐抓共管的转变。积极争取支持,全省航务海事机构人员、公用和专项经费于2006年起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部门综合预算管理。从2008年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2010年开展县级水上交通安全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涉水部门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预防预控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了水上运输安全、渡口渡船、船舶防碰撞防泄漏、砂石船、“治超打非”等20多项专项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全力排查安全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跟踪责任人,分级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推动隐患排查实现动态化管理。强力推进、深入开展“救生衣行动”,上船穿戴救生衣逐步成为群众自觉行为。开展船员承诺活动,不断提升船主船员自律意识和操作技能。强化船员考试管理,提升技术船员适任能力。

——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大安全检查、巡查力度,将重点船舶监管责任落实到人,使有限的监管力量发挥了最大的监管效率。全面深入开展海事规范化建设,严格实施《四川省海事规范化建设指南》,促进巡查、安检、签证等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持续完善全省船检机构软硬件建设,规范内部流程,通过了部局五年一次的全面审核,资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省五年共检验船舶69392艘次,417万总吨,2010年全省检验船舶首次突破百万总吨。坚持科技兴安,全面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海事执法装备建设以及渡口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安装码头视频和船载视频共计900多个,为全省各市州海事局、各区县海事处配置海事执法车共计180辆、巡逻艇70多艘,进一步改善了监管条件。

——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展了公益性渡口建设试点工作,实现了经费政策、管理职责和渡工管理“三大突破”,取得了安全监管和服务社会“两大成效”,为全面推进公益性渡口建设积累了经验。部分市、县因地制宜,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公益性渡口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一五”期,改造乡镇小码头1000座,实施渡改人行桥458座,改善了广大群众出行条件。加强源头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推进船舶设计修造资质管理,把好行政审批关。推进客渡船型标准化工作,推出了全省公益性渡船简统船型2种、标准船型5种。

——应急水平进一步提高。持续强化应急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机制。2006年起,全省各级政府制定了水上运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及时总结船舶自救互救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并在全省进行全面推广,取得较好效果,得到了徐祖远副部长的高度肯定,指出“四川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有效解决赤水河船舶堵断航道群体事件。2010年分别在广元市、凉山州、巴中平昌县、遂宁射洪县等地开展了分大江大河、高原湖泊以及封闭水域、基层村社三个层次的应急演练。完成全省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圆满完成奥运、世博、亚运安保工作。

(四)“5.12”水路抗震救灾成绩显著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通往重灾区的公路、桥梁等陆上交通设施完全中断,靠近灾区的水路原本并不通航,需要航务海事队伍打通紫坪铺、白龙湖库区、南坝三条生命线的关键时刻,系统上下全体干部职工快速反应,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地战斗在灾区一线,哪里有危险就奔向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以航务海事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崇高使命的责任感,为成千上万的抗震救灾部队和大批救援物资进入灾区,为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先锋队作用,充分展示了队伍的良好形象。省局被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行业有14人、8个单位获省部级以上表彰。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绵阳市县两级海事机构及时采取措施,科学调度,全方位监管,在唐家山堰塞湖开通水路运输通道,截至目前共运送群众53.9万人次,货物1.62万吨,有效满足了附近群众的出行需求,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物资的运输畅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五)行业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成绩显著

——法制建设有力推进。重点加强了水路交通立法和新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省人大出台的《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调研起草《四川省渡口管理办法》和《四川省船闸管理办法》。开展“五五”普法。全面清理水路交通行政许可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执法资格、证件、服装的管理以及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提高了行业依法行政水平。

——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以来四川水运最大规模的一次系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推出“十佳示范单位”和“十佳岗位技能标兵”,在行业上下掀起了钻业务、强素质、树形象的热潮。各地坚持开展执法队伍作风整顿,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着装和日常风纪风貌。把好“准入关”,大力引进港航、海事、运输、船检等专业人才,改善队伍人才结构。强化教育培训,共开办各类培训班42次,参训23000余人次,重点开展了8期共562人参加的全省航务海事行政执法人员适任资格培训,取得较好成效。从2009年开始,全省航务海事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航运科技持续推进。开展了西部课题《嘉陵江渠化河流智能综合调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厅重大科研项目《提高长江(川境段)航道通过能力研究》、《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关键技术研究(一、二期)》、《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研究工作,获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研发500吨、1000吨级变吃水、集散两用船型,实现在嘉陵江现有四级航道条件下季节性最大通行船舶达到1500吨理论设计。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建成部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厅级文明行业12个。全省航务海事系统文明单位建成面达到100%,上等升级40%。全系统新建成部级文明示范窗口5个,部级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标兵”1个,部级“安全畅通文明航区(线)”2个,省级文明服务示范“窗口”1个,厅级文明示范“窗口”5个。交通设计院建成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启林、全国海事系统庆文式标兵周溢辉、四川省劳动模范张世昌等一大批行业先进典型人物。达州局与辽宁营口港区海事处,绵阳局与长江宜昌局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对子。我省海事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地方海事系统的前列,得到了部海事局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海事系统“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我局作为地方海事系统的两个先进单位之一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有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构建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和“四项监督制度”,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深入开展治理“小金库”活动。纠建并举,认真开展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以开展制度落实年活动为载体,加强招投标管理,督促新开工项目签订廉政合同,积极推行建设单位与当地纪检监察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纪现象。

——党建群团工作深入开展。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有力服务了中心工作的开展。2007年根据厅党组的决定,局分党组改为局党委。“十一五”期,局党委连年被厅党组评为开展“四好”活动“成效显著”领导班子,同时获得了2006-2008年度厅直单位“开展四好活动先进班子”称号。局机关坚持帮扶青川县衡柏村小学活动传统,积极开展“挂、包、帮”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组织开展了全省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安康杯”安全生产竞赛、农民工平安返乡优质服务竞赛等行业活动,提高了基层一线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团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进一步做好离退休服务。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在积极推进四川水运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大局,是全面推进水运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对水路交通运输的需求,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把水运自身发展与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需要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建设步伐,实现了水运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是全面推进水运发展的重要前提。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绿色交通,合力共建长江黄金水道等机遇,以及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省支持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乘势而上,更加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水运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规划建设,为加快四川水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是全面推进水运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开展全省水运资源大调查,取得水运资源新发现的基础上,立足实际,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规划理念,注重与产业发展、腹地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的有效衔接,全面开展了水运发展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以“四江六港”为重点的水运发展宏大愿景,实现了四川水运发展谋篇布局的大突破。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凝聚合力,是全面推进水运发展的不竭动力。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建设模式,加大与省直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水运、支持水运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水运建设,通过省市共建、市企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水运共建步伐,不断注入发展活力。

第五,坚持一岗双责,安全发展,是全面推进水运发展的坚强保障。高度重视,警钟长鸣,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始终坚持举全行业之力抓紧抓实抓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全力以赴,完善措施,有效遏制了重特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为加快水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氛围。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十一五”我省水运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是水运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监管压力巨大;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一五”四川水运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重振四川水运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厅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局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航务海事人打下的良好基础,更得益于行业上下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在此,谨向重视、关心、支持四川水运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级各部门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向航务海事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文件:

打印 关闭